对高校科研管理困局与嬗变的审计剖析

湖南省审计厅 sjt.hunan.gov.cn 时间:2015年07月06日 16:16 【字体:
  

湖南省审计厅  谢柏平 曹玲

高校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主战场和重要基地。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腐败案件频发,科研学术失范行为时有发生,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南”的战略部署,促进高校科研工作有效对接我省“四化两型”总战略和“三量齐升”总要求省审计厅对20所省属高校2012年至2013年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了专项审计。审计发现,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政策制度和监管层面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亟待破解和突围。

一、对高校科研管理困局的审计剖析

(一)体制弊端:行政权力为主导,多头管理,资金资产资源分割

目前,除了各级主管的科技、教育、自科或社科基金委员会(规划办)之外,林业、卫生、农业、环保、财政、交通等职能部门也都有一定的科研经费分配权。行政管理过多干预学术管理和学术评价,直接造成以下局面。

一是项目立项重点不够突出。立项需求由行政主导,而非来源于企业、市场的需求推动部分项目未紧密结合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普遍存在为晋升职称而申报立项等现象现有的技术需求库和备选项目库不够完善,不同程度存在按资金额度切块的现象。

政出多门。财政、教育、科技、社科联等主管部门出台的部分管理制度互相冲突,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的直接费用支出标准不一致,造成高校和科研人员无所适从。

是科技项目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科研管理信息尚未对接共享,不同程度存在重复立项、虚假立项、一项成果对应多个课题等现象

(二)机制痼疾:绩效评估机制不科学,产学研合作存在“瓶颈”,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

一是成果转化与科技竞争意识不强。高校和科研人员普遍重理论、轻应用,重研究、轻开发一些成果限于研究报告、论文与著作等形式,往往只追求学术层次和学术成果,重评奖,以致大部分成果停留在纸上或电子文档上。

二是科研成果与市场结合度偏低。许多项目从资料文献中选题,基于技术概念或产品创意,缺少充分的市场调研,跟不上瞬时万变的市场。有些科研成果的科技含量、应用价值不高,往往是实验室原理样机或理论性的论文、专著,较少涉及工程性和工艺性问题,难以满足市场的有效需求。

三是产学研合作的领域较单一合作平台较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与科技园区、创新创业投资机构未建立畅通渠道,没有形成科研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和校企紧密合作的机制,普遍存在“等客户上门”现象。科研成果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还不能做到科研成果及时发布、宣传市场对接,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通。

是校办科技产业运营不规范。审计重点抽查的校办科技企业均不同程度存在产权不明晰、经营不善、管理不力等问题,大部分企业占用学校资金资产资源但未反哺学校。部分企业效益低下,有企业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现象。

(三)制度缺陷:“明渠”不畅、“暗渠”涌动,越位与缺位并存

一是科研人员智力价值补偿制度不健全。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在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让或许可、作价入股等方面出台了激励措施,但是对于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人员来说,他们在科研活动中付出的智力劳动难以得到相应的价值补偿。

二是存在制度空白点。现行制度对于校办科技产业管理、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的规定不够具体,缺少知识产权计价、国有资产监管、保障学校权益等方面的明确规定多数高校对横向科研项目实行“谁收谁用”,部分高校将咨询服务收入纳入横向科研项目管理,个人随意使用但学校未获得应有的经济收益。

三是有些规定不切合实际如国家自科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预算一般不准调整,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的直接费用支出标准不一致,差旅费和交通费的预算额未充分考虑野外试验的因素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未契合科学研究的前沿性、探索性、风险性和不可预见性。

四是有些规定操作性不强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购置设备需经全国社科规划办批准,这一规定在实践中难以实施。科研经费支出按二十多个明细科目核算,过于繁杂,而且与财政预算科目不匹配,形成“两张皮

(四)监管软化科研管理、财务监督形同虚设,没发挥实质的监管作用

一是科研项目负责人的地位使得内部监督软化。各高校的科研项目负责人多数为学校院系的负责人或学术带头人,内部平级或是从下而上的监督很难真正实施。

二是财务监督形同虚设、流于形式。多数高校注重形式上、程序性审核政策性、合理性审核失之于宽

三是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配合不力使得内部监督弱化。部分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未有效对接部分高校院系、项目负责人及科研、财务等部门的职责、权限划分不明确、不清晰,尚未建立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资产共享机制。

、破解高校科研管理困局的审计建议

当前,我省面临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要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又要克服发展中不充分、不全面、不持续的问题,加快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实现这些发展目标,关键依靠科技。而好的科技体制、机制和制度,能让科技人员激情迸发、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此,审计人员建议:

(一)革除科研管理体制弊端

适应政府职能转化的要求,打破部门分割,优化、整合分散在多个部门的科研资金分配权和管理权,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健全会商机制,建立立项、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

着力打通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建立以企业、市场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科研项目立项机制。逐步发挥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服务职能。加快建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企业出题、先行投入、协同攻关、市场验收、政府补助”的组织实施机制。开展网上常年征集技术创新难题和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定期评审,建立技术需求库和备选项目库。同时面向企业技术需求编制项目指南,吸引企业参与重大项目顶层设计和项目评审。

对科研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对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公益性、共性技术类项目,主要实行前资助方式支持;对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项目、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主要实行后补助方式支持;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职能中介服务机构,主要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

(二)根治科研管理机制痼疾

全面推行分类评价和开放评价的成果评价机制。对于专利权、著作权、植物新品种权、技术秘密、非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应当合理计价、及时入账。对于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归属要按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和省委、省政府的相关规定依法确定,技术入股、股权和期权激励、分红、分成等方式应当科学、合理,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对外科技协作应当积极主动地主张权益,引入公开竞争机制,避免“束之高阁”和“贱卖”行为。

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不断拓展产学研合作、科研成果转化的领域和方式。以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校内产业机构、留学人员创业园、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及同民营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创新基地为载体,提升产学研结合的紧密度,释放技术存量,将具有较好基础的科研项目推向市场。对于校办科技产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保障学校权益,提高服务教学与科研的能力。省财政和各高校应持续增加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产业化培育的投入力度。

(三)弥补科研管理制度缺陷

实行科研管理“负面清单制”和预算管理弹性制。适当扩大高校和课题组科研经费自主权,允许学校和课题组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算,对于项目结余经费实行滚动预算管理。只要“负面清单”之外并与科研项目直接相关的支出内容,都允许开支。

建立科研智力价值补偿制度。改革职称评定制度,对于基础学科应着重考虑教学能力和效果。完善科研奖励与补助机制,提高绩效支出比例,挖“明渠”、堵“暗道”,实现科研发展、学科建设与科研人员彰显自身价值的双赢。

(四)消除科研经费监管薄弱点

按照控制风险和提高效率兼顾原则,对预算内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优化经费报账流程,提高科研项目预算执行的时效性和均衡性。有效关联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与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系统,实行统筹规划、分层管理、开放共享、动态调整。对科研项目进展和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等信息实行挂网公示,提高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

加强财经法纪教育,引导科研人员敬畏财经法纪,敬畏学术道德和伦理,切实扭转“科研经费属于课题组”等错误观念。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加大政策性、实质性审核力度,对于擅自转让与使用职务科研成果、横向科研经费“体外循环”、虚报冒领科研经费等行为实行问责。对科研合同执行情况加大跟踪监控力度,进一步提高科研合同的履约率。


对高校科研管理困局与嬗变的审计剖析

10108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