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一瞧,妈妈肩上扛着一根扁担,上边吊着三四个大包小袋,脸红通通的,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我嗔道:“妈,你怎么又带这么多东西?”
“没带什么。你看,这是蕨菜,放点猪肉,小炒一下,味儿倍香;这是黄鳝,已经养了好几天了,干干净净,吃了无伤无损,后生吃最补身体……”妈妈性情最是爽朗,一放下担子,便滔滔不绝地介绍开来。
我内心不禁一阵激荡,一股股暖流涌遍全身。看着妈妈挽着袖口,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我的思绪一下子飘到五年前。
那时,得知我怀孕的讯息后,妈妈二话没说,担上扁担,收拾好随身衣物,就搬来和我们一起挤租房。从此,这根黝黑、光滑的扁担就一路跟随着她,从老家到城里,从城里到老家,来来回回,往返不息,见证着这份浓得化不开的母爱。
为了省钱,妈妈往返的交通工具不是高铁,不是汽车,而是——绿皮火车。那是一趟慢车专列,每一个小站都会停,主要方便乘务员、农民进城出城。即使是三伏天,车内也没有空调,只有几盏电风扇吱呀吱呀地响,生猪、鸡、鸭、鹅等家畜家禽也常常光临,热闹非凡。每次上下车,妈妈都像是一个勇敢的冲锋战士,担着担子,在人群中喊“麻烦让一让,让一让”,然后麻利地紧握把手,借助腹部的力量,“腾”地上车,快速地穿过列车的过道,找个位子坐下。
每回返城前,妈妈都会问:“要带些什么东西过来?”如果得到否定的回答,妈妈便会发来连珠价的问号:“排骨怎么样?现杀的土猪,口味最好,城里哪里有这么好的东西。藕呢?自己种的,自己采的,绿色食品,吃了最好……”她会亲到镇上的集贸市场转悠,挑选时令果蔬、土猪肉、黄牛肉等等,不厌其烦地讨价还价,然后分门别类,装好打包,扛在扁担上,带回城里的家。
最开始,我们的家用“坐骑”是电动摩托车。我骑车,妈妈坐在后座上,那些实在没地儿放的包包,她就一直用扁担扛着,累了就左肩换右肩,右肩再换左肩。夏天还好,一到寒冬季节,北风烈烈地刮在脸上,疼得让人牙齿打架。有时候,我会抱怨:“带这么多东西,累得半死,何苦呢?”妈妈总是笑吟吟的,“城里的吃食哪有农村的好,能多带点就多带点。”
后来,家里条件改善了,电动摩托车换成了小汽车。我们满以为可以解放了,谁知妈妈却高兴地说:“有了小车,以后可以再多带点土产回来了”。妈妈的扁担更重了,每当我和老公抢着去担,妈妈总是一甩手 “读书人哪干得了这活”,又一晃一晃地奔前方去了。牵着女儿的手,望着人群中急行的妈妈,我的心中总是一阵儿暖,一阵儿心酸。
是啊,为了我的小家庭,五年来,妈妈无私地付出,里里外外都帮我操持得井井有条,好让我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干好工作。那根陪伴了我们五年的扁担,越来越光滑,越来越弯曲……它静静地呆在屋角,从来不说话,就像妈妈的爱,无言却深沉……(撰稿人:陈萍;审核领导:刘峰)